Bishapour(畢夏普爾),其意為Shapur's City。

Shapur是薩珊王朝(226年~650年)的第二任君王,他曾三次大敗羅馬帝國並曾俘虜過一位羅馬皇帝
Bishapour古城即由當時戰敗被俘的羅馬軍團士兵奉Shapur之命所建;
叧外又在不遠處現稱為Tange Chogan的地方以石刻記念這三次的勝利功績。

Bishapour004.jpg 

薩珊王朝(226年~650年),是波斯在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後的首次統一,因而被稱之為"第二個波斯帝國"。
於西元三世紀至七世紀間統治伊朗地區,與當時印度貴霜王朝、羅馬帝國並稱。

Bishapour位於今日伊朗 Faliyan 地區,地處古代埃蘭及波斯的衢道上;
連結了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Ctesphon)以及薩珊皇室成員居住地Istakhr。
薩珊國王Shapur於西元260年打敗羅馬皇帝Valerian ,並將其軍團一併俘虜,
Bishapour這座城市即由被俘的羅馬士兵及工匠所建,因此這座城市明顯受到羅馬風格影響,
最大不同即城市街道採棋盤式(Grid plan)規劃設計,而非波斯城市的圓形規劃方式。

Bishapour002.jpg 

整個城市呈十字型走向,宮殿則位於十字的中心。
據法國考古學家的說法,城市曾有20尺高的圓頂覆蓋,但實際考據後認為四方牆體結構
應不足以支持巨大的圓頂所產生的壓力。

牆上的壁龕(niches)是用來安置雕像裝飾的用途,那些雕像早己不知所蹤,只留下空盪盪的位置。

Bishapour003.jpg 

 叧說城市是以四個半拱型圓屋頂及開放式廣場所組合,如果屬實的話,
Bishapour的建築形式則屬於中世紀的"four walled mosque"(四面以牆圍繞的清真寺)

Bishapour001.jpg 

其中現存尚稱完整的建築,為獻給水神Anahita的水神廟。
看來像三角形的牆體曾是支撐屋頂的一部份,頂上曾有二個公牛形像的角柱。

Anahita temple001.jpg 

拾階而下來到神廟的中心是一個大且深的方形水池,女祭司在此主持儀式
四週有引水道將清水由旁邊的河流引入神廟的水池。

Anahita temple002.jpg 

Anahita動畫.gif 

在河流的叧一側就是Tang-e Chowgan 峽谷。
這裏則有著紀念薩珊國王三次戰勝羅馬帝國軍團;以及有關國王加冕典禮的重要石刻。
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在大自然無情的侵蝕下受到嚴重程度不一的破壞;
伊朗文化遺產單位已著手進行相關保護及預防工作

Tang-e Chowgan001.jpg 

Tang-e Chowgan002.jpg 

國王Shapur以勝利者之姿騎在馬背上,馬蹄下踩著的則是羅馬皇帝Gordian
跪在Shapur座騎前乞求寛恕的則是羅馬禁衛軍首長Philip,他活了下來並由Shapur扶植
成為繼任的羅馬皇帝。
在Shapur身後被緊抓著的是叧一位羅馬皇帝Valerian,他在西元260年戰敗被俘,
2年後死於被俘期間。

Bishapour005.jpg 

除了Tang-e Chowgan 之外,類似主題的薩珊石刻在Naqš-i Rustam也可見到。

Tang-e Chowgan004.jpg 

Bahram I (273-296)加冕典禮
左邊,至高無上的阿胡拉.馬茲達在座騎上將象徵權力的cydaris圓環授與國王Bahram
環上繫有王權授帶。
右邊則是國王Bahram從阿胡拉.馬茲達手中接過cydaris圓環。

Tang-e Chowgan003.jpg 

Shapur曾三次給予羅馬帝國迎頭痛擊,但到了Bahram統治的時期已是薩珊王朝國力最衰弱的時期
榮景不再;西元283年羅馬皇帝Carus再次進犯美索不達米亞,並直搗當時首都泰西封(Ctesiphon),
不久在Bahram死後,波斯人旋即放棄西方領土以換取和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ir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