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提到伊朗,最先閃過腦海的是什麼?
經由外媒報導的伊朗,真實呈現了這個國家的本質嗎?
對這個國家,我們究竟了解了多少?又誤解(被誤導)了多少?

日前,這個國家又不幸地躍上了台灣傳媒的頭條。
台灣超跑好手在途經伊朗時,因遭人下毒送醫而引起廣泛關切,那幾天報導接力不斷,
只去過該地一次即可號稱旅遊達人也在新聞節目中侃侃而談旅遊此地需注意事項,
也許這地方對一般人來講都是差不多的,伊朗和週邊阿拉伯國家並無多少分野,
到底去是沒去過,去了幾次並不重要,套用一般認知就足以說明一切了。

照片09.jpg    

伊朗 :全球死刑執行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報導:國際特赦組織指出,伊朗是處決人數最多國家之一,僅次於中國大陸。
除了中國、沙烏地阿拉伯和美國外,伊朗也是每年處決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
伊朗鄰近世界上主要的毒品生産基地之一“金新月”( 位在伊朗、阿富汗及巴基斯坦三國邊界的毒品產地,),
毒品走私等犯罪活動猖獗。其中大部分被製成嗎啡或海洛因,經由伊朗走私到歐洲和阿拉伯國家。
伊朗國內毒品問題也相當嚴重,伊朗官方統計顯示,近20年來,已有3100多名警察在緝毒過程中被殺害。
同時,伊朗也是阿富汗毒品走私到歐洲的重要通道,因此伊朗政府在打擊毒品上始終是不遺餘力。

今年六月伊朗國營電視台網站報導,1名男子被控性侵並殺害1名8歲女童的罪名確立,
伊朗當局今天在南部內里茲鎮(Neyriz)將他當眾處以絞刑。
在伊朗,謀殺、性侵、持械搶劫、非法交易毒品和私通等罪行,全都可判處死刑。
是有過之?
反觀我們寶島,性侵累犯假釋後不久又再犯,白白葬送一條無辜的年輕生命,
其父母情何以堪?知名演藝人員台前光鮮,背後吸毒販毒大有人在,更不要說那小三變正宮的歹戲,
如何扭曲了社會價值與道德觀念。

照片01.jpg   

政治封閉、人權不彰,是伊朗諸多惡名其中一項標籤。
是的,自伊朗伊斯蘭革命推翻王室後,伊朗是全世界唯一以教領政的國家,政治體制迥然不同於其它國家,
很難將其歸類為某一種我們所熟知的政治制度,說她專制獨裁—其實伊朗在某部份來說是民主國家,
因為伊朗總統是全民直選,伊朗國民只要達到規定年紀門檻皆可登記參選;
但她又不是全然的民主-民選出來的總統,必須經過最高宗教領袖的同意。

09年總統大選後的國內騷亂,透過西方傳媒鏡頭傳遞了伊朗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的渴望,
但西方傳媒鏡頭沒有傳達的是,伊朗人民對現在政府的不滿 – 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失業率居高不下;
真正的主因,並不是領導人獨裁、貪污、腐敗,而是近年來西方諸國聯合對伊朗進行制裁,
自古以來,伊朗高原的戰略地位、天然資源一直是西方國家覬覦、角力的目標;在近代史上英、美、德法、俄等國在此已不知交手多少回,
伊朗深受前車之鑑影響,對於以上國家所遞出的橄欖枝始終戒慎以對,並非沒有原因。
週邊鄰國如伊拉克、阿富汗如今處境,更讓伊朗當局警剔。

照片02.jpg  

伊朗在人權問題上,也是惡名遠播。
09年總統大選後騷亂以及受到苿莉花革命鼓舞進行的反政府集會,皆遭到當局的強勢鎮壓而告終。
這也是事實,反觀,阿拉伯半島上的小國-巴林,同樣受到苿莉花革命鼓舞而起義,在巴林王室及沙烏地阿拉伯王室的馳援下也以強勢鎮壓收場,
沙烏地阿拉伯同樣也有反對聲浪,卻不見西方國家仗義相挺,理由為何?
巴林戰略位置重要,是美國第5艦隊的基地;沙烏地阿拉伯做為美國的堅強盟友,風吹草動皆會影響,
美國在中東地區的佈局,在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對於人權的標準,其標準是雙重的。而為達成反恐目標而採取的若干對策,
牴觸了美國一再宣揚的人權價值觀與自由開放理念。打著人權、人道旗幟的國家,卻矢口不提其本國存在嚴重的違反人權問題,
例如:舉世震驚的駐伊美軍虐囚醜聞和國內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

照片03.jpg  

美國媒體曾經指出,在紐約世貿中心、阿富汗坎大哈和伊拉克巴格達的廢墟上,誕生了一個美國主導的國際新秩序,
某程度上而言,一個不受現有國際組織與國際法約束的新國際秩序。這個秩序無寧是以美國核心利益為中心。

窮兵黷武,發展核武?
伊朗自發展核計劃以來受到西方及期盟邦的關切,意指其在發展核武;尤以美、以二國為甚。
面對伊朗的核問題,以美為首的西方大國透過聯合國祭出越來越嚴厲的制裁,所換來的回應,是伊朗的堅持 –
對其它反對她的國家而言,是挑釁,是威脅 -- 威脅了美、以二國在中東地區的國家利益。

眾所皆知,伊朗是石油大國,但大家所不知的是,伊朗本身的煉油能力嚴重不足!
因此伊朗國家向外輸出原油,再向其進口汽油;伊朗對汽油進口的高度依賴也危及了國家安全。
在伊朗與西方在核問題的對抗中,石油武器被認為是伊朗的一張王牌,但是伊朗嚴重依賴進口汽油,
如果打起石油貿易戰,這無疑的是一大弱點。

翻開近代史仔細找找,近一百年來伊朗從未主動以任何形式去攻擊、侵占他國領土、以任何形式去策動、干預他國內政,而是深受其害!
1953年英美二國策動推翻當時伊朗民選總理,而政變的後果是產生了一個權威主義的政權-巴勒維,
政變後巴勒維國王嚴厲鎮壓人民大眾,使伊朗人民深受其壓迫之苦,美國正是這個獨裁政權的促生者和堅定的支援者,它理所當然會受到痛恨。
再者,國王把大筆的石油收入用於購買美國的武器等軍事建設,“替美國人服務”,是美國的傀儡,可人民大眾的生活水準並沒有相應的提高。
所有這一切不滿在1979年革命時得到總的爆發,人質事件是美國中東政策不堪回首的篇章,更加深了伊朗人等於是恐佈份子的思維;
美國當權者所不(試著)去了解的是,伊朗人民對於美國長期支持當地獨裁者(巴勒維王室)的感受,
長期積怨的伊朗人民在屬於美國的領土上(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挾持美國使館人員的行為意義,不能單以恐佈份子的行為來解釋;
伊朗人民當時所要表達的,他們就是像是在自已國家中被挾持的人質,現在只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罷了。

這也就不難理解伊朗群眾為何在伊斯蘭革命中及其後那麼痛恨美國。

直到歐巴馬甫上台,為向伊朗展現修好之姿,首次破天荒承認美國涉及1953年推翻當時的伊朗總理莫沙德(Mohammad Mossadegh)政府的政變;
至今對許多伊朗人而言,那一次政變顯示美國的口是心非,將自已說成是自由的捍衛者,但為了自己的經濟和戰略利益,
卻毫不猶豫地使用卑劣方法,除掉以民主方式選出的政府。

照片05.jpg  

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親美的巴勒維政權被推翻,一夕之間旌幟異徹,革命後建立的政教合一的政權,
不僅美國對伊朗宗教革命感到惱火,伊朗的所有周邊國家都感到了威脅;
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西方各國和阿拉伯國家由於擔心伊朗的伊斯蘭革命擴張,大多在政治和經濟上支持伊拉克;
而為了合法地向伊拉克提供各類援助,雷根政府不顧國會的反對,將伊拉克從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名單上刪除。
對於薩達姆開始用化學武器對付伊朗敢死隊一事,美國則同大多數國家一樣,採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
在8年的兩伊戰爭中,兩國死傷人數達100多萬,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至少推遲20至30年,卻使美國軍艦名正言順地進駐了海灣。

照片06.jpg  

在各方利益、種族和教派相異的糾葛下,伊朗自成一格;即不與西方友好亦不與阿拉伯諸國親近,
其處境之艱困不亞於被阿拉伯國家環繞的以色列,但起碼人家尚有堅強的靠山,
對伊朗而言,每一次伊朗舉行軍演國際媒體無不大書特書,視為挑釁威脅地區安定,
在歷史和經驗給了那麼多教訓後,伊朗必然要積極增強其國防,才不會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被醜化與妖魔化的國家
事實上,任何一位到過伊朗的人,無不被其熱情好客的人民、豐富的歷史文化以及廣大多變的自然風光所吸引,
進而不可置信—原來與媒體的報導是如此不同!

事實上,伊朗雖然是穆斯林什葉派國家,對於其它不同宗教是採包容開放的態度;如基督教、猶太教以及瑣羅亞斯德教皆兼容並蓄

事實上,伊朗相較於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更為進步與開放,伊朗女性可以自由開車、投票、參政、出遊、工作甚至出國!
近來沙國女性爭取開車權尚且遭沙國當局逮捕,沙國女性不可單獨外出、不能開車、沒有投票權—在現今的21世紀!

事實上,伊朗生活著大約2.5萬猶太人,是中東地區僅次於以色列的猶太人最多的國家。
伊朗的猶太人擁有自己的猶太會堂可以自由禮拜、聚會,在國會中也有專屬席次。

事實上,伊朗現任總統-阿馬丁.內賈德對於伊朗大學採取男女分離上課的措施,表示反對,
內賈德被西方國家視為極端強硬派的領導者,理由是他的反以色列言論,及拒絕約束自己的核武計畫。
但這位民粹派的總統,在國內卻遭到極端保守人士的攻訐,認為他沒有嚴格遵循伊斯蘭革命的信念。

媒體與許多的專家,在無形中決定了我們應如何看待世界其它的地方,進步還是落後、
民主還是獨裁,這些訊息許多是很粗糙、缺乏平衡、被操縱的。歷史長流上下縱横數千年;
與週邊民族的征戰交流與融合、政治與宗教、國際情勢與戰略地位、石油利益….

在伊斯蘭宗教的面紗下,伊朗其實很容易去親近與了解,最後,我想引用最近在讀的一本書其中的一段話,為這長篇文章下一個最好的結尾:

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媒體與所謂的專家,主宰、扭曲了我們對伊斯蘭世界的觀感。
在這裏,我們看到一個迥然不同的、純樸、率真、虔敬…但也慘受長期污衊、侵略的東方大地。
引用自本書:遮蔽的伊斯蘭 – 西方媒體眼中的穆斯林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mircat 的頭像
    amircat

    伊朗的波斯貓امیر عای اندرو چاوو

    amir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